侵权投诉
技术:
MCU/处理器 IP/EDA 封装/测试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传感/识别 显示/触控 声学/模组 OS/软件/算法 VR/AR 人机交互 通信 云服务/大数据 +
安全/隐私 材料/工艺/制造 工业设计 检测/认证 其它
产品:
智能手环 智能手表 智能眼镜 智能头盔 智能耳机 智能首饰 智能服装 智能腰带 智能手套/鞋袜 手持设备
应用:
医疗 运动/健身 娱乐 定位/安全 信息资讯 工业/军用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埋头苦干就行?智能产品成功不靠天道酬勤

我们常说解决痛点 智能产品帮得上吗?

智能产品一开始推出的时候,都是打着“解决痛点”的旗号来推广的,但最终又有多少可以真正解决到我们的痛点呢?如果要说“解决痛点”的话,那么顺应着已有的产品形态,结合用户日常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深思熟虑后加入功能的手机,也许还是要比很多所谓的“智能产品”强得多。

从手机的发展史出发,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看,基于产品形态本身,做跨领域的加法,也许更能够击中痛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智能音箱在国外能够崛起的原因。Amazon Echo的成功,不仅是在产品本身加入语音助手的功能,背靠Amazon这个跨界电商大平台,Echo能够实现一系列更有意义的功能。根据Canalys的报告,Echo在2018年将会考虑发掘新的盈利模式。适量的广告、内容订阅服务、付费会员权限带来更多的服务、甚至是企业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厂商能够做到的卖点。

与Amazon Echo对比,在手机能够代替大多数智能产品功能的当下,智能产品是否还有发展的空间?哪怕是智能手表,在IDC的2017年全球智能穿戴产品的出货情况看,Q1到Q3带头的品牌主推的产品形态,其实都不是智能手表,而是更加简单的智能手环。而智能手环最终服务的终端,首先还是智能手机。

因此,如何在跨界思维的引领下,借助外界因素,最大化产品作用,也许比起天马行空的思维,更加符合未来智能产品的发展。硬制造出痛点的智能产品,哪怕模式有多新颖,最终还是会被消费者选择性淘汰。真正能够解决日常痛点的智能产品,除了拥有合适生活工作的形态,在消费者手上经常被使用,还需要一些跨界的思维加持,产生1+1>2的效果。

<上一页  1  2  3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可穿戴设备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