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MCU/处理器 IP/EDA 封装/测试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传感/识别 显示/触控 声学/模组 OS/软件/算法 VR/AR 人机交互 通信 云服务/大数据 +
安全/隐私 材料/工艺/制造 工业设计 检测/认证 其它
产品:
智能手环 智能手表 智能眼镜 智能头盔 智能耳机 智能首饰 智能服装 智能腰带 智能手套/鞋袜 手持设备
应用:
医疗 运动/健身 娱乐 定位/安全 信息资讯 工业/军用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埋头苦干就行?智能产品成功不靠天道酬勤

要成功 不仅要有生态圈还要有它

从上面描述的,关于AR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在智能行业浮出水面的几年间,这算得上一个能够自成体系,并且乐意被厂商和消费者双方接受和尝试的产物。为了让AR做得更好,李佩易和他的同事们也在不断努力,争取将AR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中。而融入的重点,则在于信息获取,以及其背后,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类人工智能算法。

也许在看到这段文字之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朋友,都会觉得AR无非就是一个对特定图像进行识别,然后加载预设内容的玩法,只是一种内容的呈现模式。然而,软硬件厂商对AR的支持程度,深度学习对识别类人工智能算法如虎添翼的帮助,让笔者重新审视AR能够带来的可能性,同时也让自己在思考,智能产品要成功,从产品内部往外延伸,究竟需要怎样的元素。

如果将智能产品算入消费级电子产品这一大分类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获得成功,是基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行业状况下。让我们将时间拨回离我们还算不太远的十多二十年前,以手机的发展举个栗子。那个年代智能手机的概念还没成熟,竞争对手的表现也是比较单一,因此诺基亚在借助塞班系统的帮助下,实现了一场降维打击,不仅是对同时期的对手有着压倒性的姿态,而且之于palm os,windows mobile这些后来的对手,也是造成了足够的差距。

到了近年,手机行业要成功,不仅是要靠压倒性的平台支撑,更是要靠所谓的“生态圈”思维。区区软件开发者的大力支持,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并不足够,何况是落到现在,这种两极争霸的态势?软硬结合所构成的生态圈显然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哪怕黑莓在早几年搞了一年一度的BB Jam, Windows Phone希望能够和自家的平板电脑甚至是PC有更多的联动,最终也还是搞不过得到软件开发者和硬件厂商直接或间接支持的iOS和Android。

放到智能硬件上,这样的“软硬兼施”,互推互利,则更是显得明显。不仅是产品的使用习惯和平台要和消费者的日常结合,在产品开发时的思维更是要强调跨界思维。正如前文所提到的AR,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和所见即所得的AR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能够让AR摆脱单纯的解说功能,真正成为一个日常可用的生活助手。坦白说,这比起现在更多还是处于第二屏位置的智能手表,显然要更加实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可穿戴设备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