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北京君正2014年的“得”与“失”
2013年,北京君正开始涉足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2014年,北京君正就不断研发出适用于智能穿戴跟物联网的处理器芯片,如JZ4775、Newton等,不少可穿戴行业大佬也看中北京君正的潜力与其合作,包括土曼、智器、云狐等,原本看似一片光明的前景背后,2015年1月8日披露的年度业绩报告却让人大跌眼镜,2014年,业界眼中的可穿戴设备“元年”,北京君正为何让人大失所望?2014年,北京君正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了解,北京君正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CPU内核开发能力的上市公司,也是MIPS阵营目前在国内的排头兵。MIPS较低的指令集授权费用和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使其产品具有低功耗高性能优势和无抽成的成本优势。目前国内所有有代表性的智能手表和眼镜均采用公司解决方案,并且产品体验不输国际品牌,这与公司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的窘境已不可同日而语。
据艾媒咨询预测,到2016年中国市场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7500万部,市场规模将达到169.3亿元。有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是可穿戴技术年,2015年是可穿戴设备的“爆发年”。
从技术层面来看,2015年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整体技术将会朝着垂直、专业的方向发展。不论是传感器、芯片等不仅会推出专属可穿戴设备的方案,并且会针对于可穿戴产品细分市场推出针对性的方案,比如智能腕表类、眼镜类、衣服类、医疗类等,将会推动可穿戴终端产品的技术性能不断提升。同时,一些技术将会超越摩尔定律进行跨界组合创新,传感器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一定是跨界融合,不仅与芯片融合,而且一定会与人工智能融合。
从产品层面来看,2015年的可穿戴设备将会往两个极端路径发展。一条是聚焦细分市场,用聚焦思维方式聚焦用户、聚焦功能,推出极致、简单、精准的产品;另外一条是继续与国外巨头比拼技术,或者是模仿再创新。但在商业化路径中,显然第一条路径相对会走的更容易。不论选择哪条路径,对于可穿戴产业的培育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市场角度来看,一方面随着针对于细分人群可穿戴设备的推出与应用,尤其是可穿戴医疗产品的发展,用户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将由模糊转向清晰。另外一方面在经历了2013、2014年的探索,以及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之后,从用户层面有了更为广泛的认知,从产业层面积累了经验。其三,可穿戴设备将从科幻片走入大众的视野,大众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较2014年将获得显着提高,并且会更为理性、包容的看待可穿戴设备。北京君正能否抓住此次机会,站在风口迎风而上。
2013年北京君正开始布局可穿戴,市场领域推平台,在芯片领域推m系列,2014年为全方面布局智能可穿戴市场,北京君正开始推解决方案。同时对市场部署进行调整,不再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公司的重点市场,而是根据公司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跟踪判断,将智能手表市场作为重点推广的新的市场领域,对智能手表市场进行大力拓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