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谷歌眼镜衰亡看可穿戴设备产业之殇
不过不管是独立设备还是配件,各方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应该与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将人体作为一种输入甚至输出的方式,最后通过其自身或通过手机APP的方式连接互联网,从而避免传统电子产品信息孤岛的宿命,实现独立于智能手机之外的核心价值。
电池问题已经让智能手机厂商们伤透脑筋,现在这个噩梦要来困扰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商了。
相比起智能设备各项硬件的突飞猛进,电池技术始终停滞不前,Google Glass也因为仅能支撑五六个小时的电量频遭质疑,同时电池的体积和容量对体积更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更加显得捉襟见肘。
相比起电池技术,传感技术的进步要显着的多。加拿大创业公司Thalmic Labs推出的MYO腕带可以通过人体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变化来判断佩戴者意图,在将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新来通过蓝牙发送到受控设备,从而实现用手势来控制电脑、电视、甚至汽车等终端。
W/Me智能腕带则可以通过医用传感器解析心率,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健康程度以及情绪,同时具备手机寻找、信息提醒、远程控制等功能。硅谷生物传感技术公司神念科技已经可以识别脑电波信号并用于控制硬件,目前已经可以控制轨道玩具车、LED灯等设备。
在一定程度上,可穿戴式设备解放了用户的双手,一些功能的设置也确实能让用户的生活更为方便了。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
尽管很多公司都在尽力研发可穿戴设备产品,但其要想成为市场的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像日前盛大发布的智能手表,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实现一些跑步计算、导航、遥控拍照等服务,事实上这些应用服务在智能手机上都能够实现。在业内专家看来,盛大的智能手表更像是一个缩小版的iPod touch,毫无创新可言,而其高达1999元的定价也恐怕难被消费者所接受。
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要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首先需要实现产品技术的创新完善,同时还需要产品成本的压缩。不能只依靠一些“小聪明”式外观改变来实现产品的市场化。
可穿戴设备的外型设计也会成为影响用户选择的关键。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眼镜、手表、手环、挂件等等。而鞋子、衣物、背包由于无法做到每日穿戴,很难作为日常使用的载体,可能会成为户外及运动的专业配件。而在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中,只有少数几款兼顾了时尚与功能,可以被用户作为装饰品,受到市场的欢迎。Jawbone UP 2手环的彩色款脱销就是一个范例。
无论是眼镜、手表还是手环,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多少都会给用户带来明显的存在感。Misfit Shine是目前最小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小重量只相当于一个硬币左右,可以挂在项链上。可以遐想的是,随着未来带有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体积不断缩小,可能会出现耳环、戒指等更加迷你、又不会带来明显存在感的可穿戴设备。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