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AR眼镜大战:巨头厮杀,Rokid们内卷
/
AR眼镜是满足人们未来想象的“完全体”,AI眼镜就是一种“过渡产品”。
文|顾麦卡 编|张弘一出品|商业秀
趁着AI势头的火热,巨头们纷纷涌入AR眼镜。
无疑,Meta的第二代智能眼镜产品RayBan Meta,以其299美元的售价、仅为49克的重量、百万级别的出货量,让大众看到了AI终端落地场景的可行性。而苹果的VISION Pro虽然遭遇了“滑铁卢”,但至少让人们不再认为头戴装置只能用于娱乐。
除了Meta和苹果外,今年国内的几家互联网巨头也“杀入”进来。8月8日,小米生态链企业蜂巢科技发布了AI音频眼镜;9月3日,字节跳动全资收购Oladance,为进军AI音频眼镜铺路;11月12日,小度科技发布了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小度AI眼镜。
就连三星也在加入这场智能眼镜大战。据外媒11月18日报道,三星与谷歌合作开发的扩展现实(XR)智能眼镜预计要到2025年下半年才会发布,首次生产50万台,将与雷朋和Meta合作的眼镜一样,使用高通的AR1芯片组。
在AR眼镜用户基数较小的情况下,头部厂商将重心聚焦到了AI眼镜上,后者以较低的技术门槛和较高的用户接受度,成为目前产业的主流产品方向。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AI智能眼镜是当前产业公认的AI最具性价比硬件落地方案,2024年是AI智能眼镜领域的拐点时刻。
在这个节点,为了快速占领C端用户,除了巨头的厮杀,被称为“AR四小龙”的雷鸟创新、XREAL、INMO和Rokid也不甘示弱,纷纷卷产品、卷价格、卷生态——频推新品、丰富产品线,也与传统眼镜品牌合作,增加需求侧的影响力,甚至在价格上的竞争直接干到了千元级。
比如蜂巢联合星创视界共创产品并入驻旗下品牌宝岛眼镜的门店,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成立合资公司。近日,Rokid推出了最新的一款与BOLON眼镜联名的的AI + AR眼镜—— Rokid Glasses,售价2499元。
AI+AR,是个性感的故事吗?“Rokid们”轮番安排的新品,哪一款能“征服”和占领大众的心智?
-Business Show-01AI眼镜价格战“凶猛”“杀手级”产品缺位
自AI眼镜“上位”以来,行业内的价格战就愈演愈烈。
最初,AI眼镜的产品单价在2000-5000元之间,同时“四小龙”也持续发力5000元人民币以下价格段。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轻量化产品变得火热,市场上出现大量千元级的产品。以细分产品智能音频眼镜为例,洛图科技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音频眼镜线上市场均价为1167.8元;其中1000-1999元价格段市场份额达到55.3%,占比最高;400-699元价格段占比增长至24.1%,同比上涨14.7个百分点。
从大厂到创业公司,似乎都在以牺牲成本的方式“卷价格”。
近期,百度推出的小度AI眼镜,据快科技的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小度AI眼镜的销售成本可能低于Meta智能眼镜的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136元)。
在这以前,这个价格也许有竞争力,但如今因以雷鸟创新和XREAL为代表的玩家,都已将该类产品的价格拉到了一千元级别,小度AI眼镜或因此会失去价格优势。
此前,雷鸟创新推出的Air 2s AR眼镜,曾以2698元的定价吸引用户,而今年10月底,最新款AR眼镜Air 3,价格则直接下探到了1699元。5个月前,XREAL推出的Beam Pro,同样极具竞争力。但如今多个版本中,Beam Pro 6GB+128GB WiFi版本的售价低至1299元。
这无异于赤裸裸的“价格战”。对玩家而言,如今只有坚持低价策略,才更有可能吸引大众市场的潜在客户,以此提升产品出货量。
而这一轮价格战,恰恰是以AI眼镜成为主流产品方向为分界点。
AR眼镜的产品迭代,一直备受争议。过去数年,“四小龙”逐步推进AR技术与智能眼镜的融合,但想要成为“下一代智能手机”的构想尚未实现,行业整体规模太小,距离“下一个iPhone时刻”还很远。
“头盔式”的AR眼镜,尚需要较高的硬件配置。例如,不少AR 眼镜为了实现拍摄、感知现实、眼动追踪等功能用途,至少需要5-7个左右的摄像头,如Meta Orion 的核心亮点之一就是有7颗摄像头。
更高的硬件配置,也意味着成本投入和购买门槛也更高。Meta Orion每副眼镜的生产成本大约1万美元,被称作“史上最贵AR眼镜”。Meta计划生产约1000台Orion,相当于硬件上要投入1000万美元。
由于普遍面临成本、量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考验,项目发展不顺或暂停的现象时有发生。外媒The Information曾报道,苹果Vision Pro最早将于今年11月停止组装、后续还将停产。
AI眼镜的产品形态则全然不同。它的特点是轻薄、体积小和易携带,更侧重于集成AI技术增强用户体验,在现阶段能够快速落地,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新颖的体验。
如果说,AR眼镜是满足人们未来想象的“完全体”,那么AI眼镜就是一种“过渡产品”。
由此,不少AR厂商开始声称自己走的是“AI+AR”路线。实际上,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哪种类型的产品、技术路线会占据主导地位,AR厂商们也只能选择两条腿走路,同时专注于AR眼镜和AI眼镜的研发中。
但对于AI眼镜这一“过渡产品”,没人愿意放弃。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曾提到,最近一两年,AI眼镜的销量会比AR眼镜大,且大很多。
事实也确实如此。维深信息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三季度全球AR销量为10.6万台,同比下滑4%,是AR眼镜近几年第一次出现销量同比下滑。
AR眼镜整体销量低迷的主要原因,除了渠道推广投放减弱和B端AR眼镜需求萎缩外,还有AI智能眼镜的崛起,也在悄然分走市场的“蛋糕”。
不过,目前尚未出现一款现象级产品。从现实的角度考量,AI眼镜市场已经到了玩家必须提前占位、加大投入的时候。而残酷的是,想要取得大众消费者的青睐,在丰富功能和应用场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usiness Show-02大众消费者的买单意愿不强
尽管AI眼镜遍地开花,但在产品功能和细分场景上,现有的产品都无法摆脱同质化问题,很难真正满足大众的需求。
过去数年,AI眼镜产品经历了数次迭代,仍保持了相对“轻硬件”的特点,因为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引领了产品开发的风向标——一款拥有AI功能但整体上就像是普通眼镜的AI眼镜,更受到大部分用户的欢迎。
为了更易佩戴,大多产品减轻了整体重量,但真正佩戴起来,依然和普通眼镜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做到完全无感。
雷鸟创新推出的AI产品,如雷鸟 X3、雷鸟Air 3等,都在重量和功能上进行了平衡,产品重量区间大概在60-80多克之间。
李宏伟曾在一场大会中提到,“雷鸟X3真的像一个眼镜一样……60克左右,就是大家正常戴的一个墨镜的重量。”但实际上,消费者佩戴的近视眼镜和墨镜基本上在30克左右。
市场上还有其他较轻的产品,比如Rokid Glasses的重量为49克,后者也是国内目前轻量化优势相对明显的产品。作为对比,国外热门产品RayBan Meta的机身也只能实现48克左右的重量。
此外,大多主流应用的使用体验有限,因硬件条件限制,无法开发更为复杂的功能。尽管消费者对交互过程没有太多耐心,更追求傻瓜式操作,但依然希望产品能提供完善的智能体验。
无论是还未正式上市的小度AI眼镜,还是Rokid Glasses,都集合了第一视角拍摄、AI聊天、翻译等功能,重复率极高。此外,大多产品都具备的主流应用比如导航、观影、游戏投屏等;在细分场景方面,大多玩家则主要围绕游戏、文旅、教育、娱乐等领域开发功能。
具体而言,续航时间是一大“痛点”。AI眼镜电池容量小,续航时间短,无法满足长时间使用的需求,导致大多产品只能在固定的地点使用。
例如,Rokid Glasses的电池容量为220mAh,连续日常使用时间为4小时,拍摄时工作时间仅为40分钟;小度AI眼镜没有提及具体数值,但连续播放时间为5小时;雷鸟Air 3声称内置的电池容量高达4000mAh,但正常使用下,电池的续航时间也只能达到6-8小时。
在处理器方面,一部分产品采用了高通AR1的方案,如Rokid Glasses;另一部分则选择内置高通骁龙6 Gen 1,一款面向低端市场的芯片,如XREAL Beam Pro、Rokid AR Lite都曾被质疑为“为降低成本而牺牲核心能力”。
由于受到硬件的限制,在游戏、观影、拍摄等场景中,不少AI眼镜还存在画面卡顿、投屏断线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沉浸式的使用体验。
可以看到,大多具备硬科技实力的AR头部厂商,并未拿出开发AR眼镜时的那种“激进”,AI产品的开发也更为保守,更重视大众市场的喜好。
类似的故事不少。夏勇峰曾在接受AI光年采访时提到一个故事,2021年年中,其创办的蜂巢科技先后获得了两轮融资,不少投资人希望公司在产品中加入双目大屏,但都被他拒绝了。
他认为,用户对眼镜的核心需求是能够长时间舒适佩戴,而非各种复杂的眼前显示功能。目前AI技术不会创造新的用户需求,更多是提升用户的体验。
但如果想要大众消费者为AI眼镜买单,产品的开发就不能只是简单地降低使用门槛、“阉割”产品功能,而是应该推进技术研发,在完善产品功能和应用场景的同时,提供一个在性能、成本和使用上达到平衡的可行方案。
当玩家不将重点放到创造用户需求上,也就很难做出一个极具创新、颠覆市场的产品。
-Business Show-03拐点已至谁是破局者?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AI+AR眼镜已有初步的商业落地和产品应用,但仍然不足以改变大众消费者的生活。
目前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渗透率相对较低。根据GIR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从19.38万台攀升至675.53万台,但与此同时,当前全球智能眼镜的渗透率不足1%。
但在新一轮浪潮涌来后,更多巨头的加入,意味着它们开始愿意集中精力关注、收割这一细分市场。
不过,对于赛道内的“老玩家”而言,这并非好消息。
在赛道门槛、市场渗透率较低的阶段,“老玩家”更容易抢占市场、跻身头部,一旦竞争加剧,甚至进入洗牌阶段,不具备硬实力和持续的资金支持的“老玩家”,很可能会率先出局。
无疑,AI+AR眼镜赛道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再次出现了AR的投资热。雷鸟创新在半年内完成了三轮融资,最近一次是由嘉兴南湖科盈等机构联合投资的数亿元B+和B++轮融资,至此其在半年内累计融资超过5亿元。“四小龙”之一的Rokid则在今年1月和9月连续获得近5亿人民币和1亿人民币的融资,至今其已完成13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20亿元。
但众所周知,像百度、小米、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作为中国手握最多现金、投资版图不小的科技公司。它们投资的手,几乎伸到了所有热门赛道。它们一旦入场,赛道内必将迎来更激烈的资本较量。
在AI+AR赛道,“四小龙”想要走到最后,必须拥有足以与巨头比拼的资本。
在市场的起步阶段,烧钱并非玩家的“免死金牌”。归根结底,玩家需要将巨额投入,转化为难以突破的竞争壁垒——不仅涉及技术、产品、市场等多个层面,还涵盖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合作。
现阶段,“四小龙”拥有大量落地产品,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矩阵,这有利于其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完成市场教育。比如,雷鸟X2等产品,开始兼容微信小程序生态,通过用户规模庞大的社交软件,扩大产品影响力;蜂巢则通过与传统眼镜企业共创产品,吸引线下市场的消费者,尤其是渗透已形成佩戴习惯的用户群体。
但目前市场规模还未跑起来,线上线下渠道的拓展,其实为时过早。
相比而言,围绕AI算法与模型的技术积累,更有可能凭借强大的创新性,在消费者群体形成号召力,从而刺激市场的爆发。
在这方面,深入布局AI产业的玩家更具优势,比如百度的小度AI眼镜,搭载中文大模型,可以提供更强大的AI聊天功能。不过,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能力上,玩家仍需积累技术,为AI眼镜提供智能化建议和功能优化。
开放生态也是AI+AR眼镜的一大亮点。玩家需要构建开放的AI眼镜生态系统,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合作伙伴和用户加入。
一方面,提供常用的社交、短视频、购物等应用,鼓励开发者为AI眼镜开发更多的应用和服务;另一方面,实现AI眼镜产品与更多智能硬件设备的互联互通。包括华为、小米等在内的手机厂商,都可以将硬软件方面积累的经验,转换到AI眼镜上。
整体来看,巨头们刚开始布局,但已在核心环节有自己的积累和优势。巨头对细分赛道的加码,往往是新一轮竞争开启的信号。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只要在垂直环节做得足够深,就不大可能会被淘汰。长远来看,“四小龙”如果不能在AI等核心技术壁垒上加大投入,补齐生态能力,未来的结局,很可能是给巨头们“打工”。
谁会成为行业的“破局者”?
人人都在翘首以待行业内诞生一个C端“杀手级”产品——就像社交软件中的微信、硬件设备中的智能手机一样,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必需品。
而在曙光出现前,玩家还需更多的耐心与决心,将产品、生态及技术做到极致。「完」
原文标题 : AI+AR眼镜大战拐点:巨头厮杀,Rokid们内卷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2.26立即报名>>> 【在线会议】村田用于AR/VR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上海线下】设计,易如反掌—Creo 11发布巡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第五届)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全数会2024电子元器件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AI评选】维科杯·OFweek 2024(第九届)人工智能产业大会评选
推荐专题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