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MCU/处理器 IP/EDA 封装/测试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传感/识别 显示/触控 声学/模组 OS/软件/算法 VR/AR 人机交互 通信 云服务/大数据 +
安全/隐私 材料/工艺/制造 工业设计 检测/认证 其它
产品:
智能手环 智能手表 智能眼镜 智能头盔 智能耳机 智能首饰 智能服装 智能腰带 智能手套/鞋袜 手持设备
应用:
医疗 运动/健身 娱乐 定位/安全 信息资讯 工业/军用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暴跌45.8%!又一门隐秘生意扛不住了

2025-04-24 14:04
铅笔道
关注

 作者丨海有梦

近日,行业媒体XR Vision Pro称:罗永浩创办的细红线科技在2024年放弃AR智能眼镜类产品研发,继而转向为AI智能硬件和AI大模型的研发。

但2025年年初在AI智能硬件完成之后,整个硬件团队已被全部裁撤,只留下20多个软件工程师负责AI软件相关产品的研发和打磨,继续完成软硬件一体的产品在海外上市和销售。

消息传出后,罗永浩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发布了细红线科技2025年春季招聘的多个岗位,包括产品经理和工程师。

这几年,全球AR产品团队的日子都不好过。微软砍掉HoloLens核心团队、字节PICO团队被整体优化 、Meta暂停AR眼镜量产计划。

全球AR/VR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去泡沫化”。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为731万台,同比下降10.3%;2023年全球的出货量又比上年暴跌23.5%。

01 -

 老罗的 “顶配” 开局

作为罗永浩继锤子科技之后的又一次创业尝试,细红线科技公司成立于2022年6月,初期以AR智能眼镜为核心业务。罗永浩想做“AR界的苹果”:在AR时代,抢先做出一个2007年的iPhone+iOS的东西。

同年11月,细红线科技能拿到50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亿美元(约14.59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蓝驰创投、联想创投、经纬创投、大疆创新、ATM Capital 等投资机构,以及黎万强、吴泳铭等科技界知名人士跟投。

细红线科技在 AR 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一路摸索过程中,其自研 AR 操作系统和硬件遭遇了诸多技术瓶颈。细红线科技首代原型机由于重量超标、软件兼容性差等问题,无法实现量产。

与此同时,全球 AR/VR 行业因元宇宙泡沫破裂,陷入了资本寒冬,这使得细红线科技的硬件业务愈发艰难。

2024年,细红线科技的重心就开始转向 AI Agent 研发。

今年初,他们推出了海外版 AI 助理 “J1 Assistant”,整合了语音交互与多任务管理功能,试图通过 “软件 + 定制硬件” 的组合打开市场。用过的人评价,J1继承了锤子时代对设计和体验的追求。

据VRAR星球报道,按照规划,还有一款JARVIS ONE的AI硬件产品可能会出现。而罗永浩的真正目标,还是通过AIOS系统,来打造一款真正的AI硬件产品。

最近,其官网招聘页面也更新,新增 AI大模型、算法工程师等十余个职位,这进一步释放出改道 AI 赛道的明确信号。

此次招聘要求候选人具备大模型微调、检索增强等能力,透露出深耕AI底层技术的方向。

02 -

 “AR” 产品的兴衰

AR(增强现实)赛道的发展历程充满波折,从最初的技术萌芽到如今的行业调整,经历了多个阶段。

AR 技术的火爆始于 2016 年前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硬件性能的提升,AR 技术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其中,标志性事件包括苹果推出 ARKit 和谷歌发布 ARCore,这些平台大大降低了 AR 开发的门槛,吸引了大量开发者投身其中。

此外,2016 年《Pokémon GO》游戏在全球爆红,这款游戏通过将虚拟宠物叠加到现实世界中,吸引了数亿用户,让 AR 技术一夜之间成为公众焦点,极大地提升了 AR 的知名度和市场热度。

在技术层面,AR 硬件设备也逐渐从概念走向成熟。2019 年,微软发布 HoloLens 2,其先进的交互技术和沉浸式体验为 AR 设备树立了新标杆。

与此同时,在B端市场,AR 技术在教育、医疗、工业和广告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教育领域,AR 技术通过虚拟实验和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在医疗领域,AR 被用于手术辅助和医学培训,显著提升了手术精准度。

投资市场方面,早年间的“大手笔”当属阿里巴巴2016年领投的Magic Leap。

这家美国AR公司当时一举拿下7.935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飙到45亿美元。虽然Magic Leap在当时虽未推出商用产品,但阿里看中的是其“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技术潜力,甚至让蔡崇信亲自入驻董事会。

到了2019 年 AR 设备出货量达到高峰,全球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然而,这种繁荣的局面很快退潮。2023 年,全球AR / VR头显的出货量同比下降23.5%。市场需求逐渐疲软,AR 行业开始进入寒冬期。2024年全球AR/VR设备出货量相比2021年下降了约 45.8%。

03 -

 AI能救AR设备吗?

技术瓶颈、资本逐利与生态缺失等因素,让AR赛道布满荆棘。

首先,AR 硬件面临的“门槛”远超想象。

以苹果 Vision Pro 为例,其高达 29999 元的定价以及笨重的设计,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这也暴露出光波导、MicroLED 等核心技术在成熟度方面的不足。从市场表现来看,AR 设备陷入了 “叫好不叫座” 的尴尬局面。

主流设备重量普遍在 300克左右,相当于在鼻梁上架着一罐可乐,超过 60% 的用户因此放弃长期使用。

另外,续航焦虑也是一大问题,Meta Quest 3 的 2.2 小时续航在工业场景中几乎无法满足需求,而 PICO 4 仅硬件成本就高达 2500 元,使得 “烧钱换市场” 的互联网逻辑在硬件赛道难以施行。

其次,供应链也是重要短板之一。

国内厂商闪极科技曾计划年产 50 万台,但由于供应商不敢扩产,最终计划流产,形成了 “产能不足 — 厂商观望 — 供应链停滞” 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 AR 行业的发展。

生成式 AI 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让 AR 的风头被抢走,而这背后反映的更多是技术趋势和资本风向的转变。

2023 年前后,以 ChatGPT、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突然崛起,其快速落地的商业价值和直观的交互体验迅速吸引了全球科技巨头的关注。

相比之下,AR 虽然技术潜力巨大,但长期受限于硬件成本高、应用场景碎片化等问题。Meta 的 VR 部门裁员、微软砍掉混合现实团队,这些都反映出资本对 AR 的耐心逐渐减退。

从数据来看,AR/VR 市场在生成式 AI 爆发前就已显露疲态,2022 年全球 AR/VR 头显出货量同比下滑 20.9%。

而AR 的增长主要依赖企业级市场(如工业维修、医疗培训)的缓慢渗透,而消费级 AR 的 “增强现实” 体验仍停留在观影、导航等基础功能,缺乏颠覆性创新。

反观生成式 AI,仅 OpenAI 的 Sora 模型就能通过文生视频直接赋能影视、广告等行业,这种 “即插即用” 的高效率让 AR 的硬件重投入模式显得落后。

IDC 预测,2025 年随着苹果 Vision Pro 2、Meta Quest 4 等新品上市,AR/VR 市场将反弹 87%。

但这一复苏的前提是硬件必须突破性能瓶颈(如 8K 显示、眩晕控制),同时生成式 AI 也可能反向赋能 AR,比如通过多模态 AI 提升 AR 的内容生成和交互体验。

可以说,AR 和生成式 AI 的竞争本质是 “入口之争”,一个抢占物理世界的交互界面,一个重构数字世界的生产力工具,而当下资本显然更愿意为后者投资。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图片源自微信。

       原文标题 : 暴跌45.8%!又一门隐秘生意扛不住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