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MCU/处理器 IP/EDA 封装/测试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传感/识别 显示/触控 声学/模组 OS/软件/算法 VR/AR 人机交互 通信 云服务/大数据 +
安全/隐私 材料/工艺/制造 工业设计 检测/认证 其它
产品:
智能手环 智能手表 智能眼镜 智能头盔 智能耳机 智能首饰 智能服装 智能腰带 智能手套/鞋袜 手持设备
应用:
医疗 运动/健身 娱乐 定位/安全 信息资讯 工业/军用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内容生态短缺,Rokid AR眼镜面临市场淘汰赛

2024-09-20 16:08
科技新知
关注

AR是未来,但在技术路径难突破、生态系统难建设,且巨头纷纷下场的背景下,Rokid能坚持到黎明吗?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王思原 编辑丨蕨影

苹果Vision Pro的成功量产和发售,以及热门游戏《黑神话》等在AR平台上的推出,都标志着AR产业的成熟度和应用场景的丰富性。

在国内AR市场,Rokid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独角兽”。目前Rokid已经连续获得多轮融资,估值高达10亿美元,资本的密集关注也昭示着其美好前景。

然而,尽管AR市场日益活跃,Rokid的表现却未达预期;再加上AR市场尚未大规模爆发,且玩家越来越多的背景下,Rokid能否突破技术路径、生态系统上的瓶颈,保持市场声量,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Part1

空间计算任重道远

自去年苹果将空间计算概念落地在产品上后,Rokid紧跟其后成了国内第一家入局空间计算的AR眼镜厂商。

所谓空间计算,本质是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在XR、3D、计算机图形学、机器视觉、物联网、传感、体感、AIGC等融合技术的加持下,用户可利用MR头显等终端以及空间操作系统身临其境地与数字内容和空间环境进行互动。

尽管Rokid创始人祝铭明在多个场合都不忘和苹果的Vision Pro对标,但二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在Vision Pro发布之后,未来纯VR将不复存在,只会剩下两种AR产品的不同技术路线:分别是以Vision Pro为代表的VST(视频透视)以及以Rokid等采用的OST(光学透视)技术路线。苹果的Vision Pro在当下不会给Rokid造成直接冲击,作为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重量级与轻量级的产品在未来也会同时存在。”祝铭明表示。

Rokid所谓的OST(光学透视)路线,通俗理解就是通过光学显示模组,将虚拟的图像投影到用户视野中,用户最终既能看到真实世界又可以见证增强现实内容;苹果走的是VST(视频透视)路线,可以简单理解成将虚拟的图像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实时视频流上。

不过在多个对外场合上,祝铭明都强调,Rokid不会碰VST的路线,且本质上就不大认可这个路线。显然,祝铭明更看重的还是“做自己”的勇气和定力,即便两种模式都得以验证。

然而,一年过后,Vision Pro暂时折戟,给空间计算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导致业内对两种路线的优劣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答案。

VST路线的优点是画面好,画质好,融合得整齐,不可避免的是沉浸式、必须是包裹型的;而Rokid选择的OST路线缺点是无法沉浸,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两个坐标很难融合,但佩戴时和身边人沟通会自然一点。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Rokid发布的空间计算新品AR Lite包括Rokid Max2眼镜和Rokid Station2主机,被指核心能力缺失。不少人发现,Rokid这套全新的空间计算套装与此前的AR Studio系列直观差距,就是去掉了“单目摄像头+手势交互”这一方案。

这其中单目摄像头不仅承载着交互属性,更重要的是承担了SLAM和视觉定位功能,而SLAM功能是空间计算的核心。去掉单目摄像头后,Rokid 只是选择了在Max 2眼镜和Station 2机身里各搭载一个IMU单元,并搭载了远距离传感器检测是否配镜,毫无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锚定能力,且不能确定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这样的方式显然很难再说是“空间计算”。

另外,AR产品想要将空间计算落地,需要在三维空间中进行高精度的计算,包括图像处理、声音定位、动作捕捉等,这对算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空间计算需要融合来自多个平台的数据,包括传感器、PC、云端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是一个挑战。

然而一个明显的对比是,苹果此前发布的Vision Pro,搭载了核心处理器M2和专用传感器数据实时处理器R1这种强力芯片,并且整合了大量传感器,力求向消费者展示在场景扩张上的巨大潜力;但Rokid最新的AR Lite系列却选择了高通骁龙6 Gen 1这款多是在千元机上使用的芯片,虽然成本更低,但这是以牺牲用户核心体验作为代价的。

如果说硬件技术是Rokid进入大众视线的基础,那么想要让用户买单,生态建设则是重中之重,祝铭明也曾多次强调,Rokid本质上是一个藏在硬件产品背后的系统软件公司,只是Rokid真的有搭建生态的能力吗?

Part2

生态建设略显单薄

早在2012年,谷歌Google Glass抢先苹果在虚拟现实领域做出了尝试。然而除了“节奏光剑”一类的应用,AR/VR设备之前的实际使用场景颇为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容生态的缺乏都是这个行业“软肋”,且直接影响出货。

第三方机构洛图科技(RUNTO)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级AR设备全渠道销量达到11.0万台,同比增长49%。刚破10万的数据直观地反映了AR眼镜市场的冷清与小众,虽然Rokid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但也难以独善其身。

最近两年Rokid不断推出新品,Glass系列、Vision系列、Air、Max系列以及Rokid Station、Rokid AR Studio等等,试图通过丰富的产品线来抢占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

如今AR硬件厂商没能找到一个说服用户、让他们慷慨解囊的真正原因,是内容生态的极度匮乏。过去AR硬件厂商都在寻求重走智能手机的路,也就是建立一个以AR眼镜为硬件平台的生态系统。

但遗憾的是,由于AR眼镜本身在硬件层面的缺陷,导致了相应的开发者生态始终没能成长起来。即便是从2016年这个“AR元年”算起,经过8年时间后,目前的AR应用生态也仅仅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而智能手机的应用生态从2008年问世的App Store算起,8年后的2016年就已经诞生了《王者荣耀》。

与智能手机丰富的内容生态相比,AR眼镜的内容生态显得极为单薄。而AR硬件的受众规模小,导致开发AR应用的性价比非常低,进而使得用户缺乏体验,也让AR应用生态进入了死亡螺旋。

因此,AR眼镜的应用场景有限且缺乏不可替代性,尤其内容生态的匮乏是制约Rokid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今天Rokid AR眼镜套装的应用商店里,用户可以随意下载体验软件和游戏也寥寥无几。

目前包括Rokid在内的众多AR厂商也开始将AR与过去的生态做一些融合,然后再做一些新生态的探索,简单来讲就是,既然做AR应用开发者兴趣寥寥,那么不如直接使用成熟的智能手机应用生态,AR眼镜作为显示媒介来使用。

在生态场景上,Rokid主要挖掘的是文旅、教育、娱乐等领域,但这些场景并不能为AR眼镜带来持续的增长动力。用户在使用几次后,往往因为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而将其束之高阁,最终导致产品沦为闲置品。

而以AR眼镜普遍涉猎的游戏赛道来看,Rokid还只能支持一些小游戏,无法适配主流游戏,这极大地限制了用户的使用兴趣。即便是《黑神话》的爆火,引发过一阵AR眼镜的热潮,但也仅仅是几天的时间。

不过好的一点是,《黑神话》的“上头”,多少也带动了一部分追求沉浸感和便携性的玩家去体验AR,只是对于Rokid乃至整个AR行业来说,一款《黑神话》还远远不够。

Part3

在巨头阴影下求生

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值得让Rokid等厂商高兴的是Vision Pro的发售。因为按照苹果的一贯作风,一旦确立了产品线,便会持续投入和迭代,这对于供应链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意味着苹果已经正式进入这一领域,并将不断迭代和发展。

相信苹果将继续在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上进行改进,预计未来的迭代产品将更加精细化,并可能成为现象级的产品。

不过悲观的是,苹果Vision Pro并未能完成其最初期望的大规模市场教育的意义。今年1月,Vision Pro开启预售,虽然不足半小时就全部售罄,但后续在中国区发售并没有引起像iPhone、iWatch那样的全民关注,甚至没有上架电商平台。

因此,国内市场的突破仍然需要依赖于Rokid等厂商自身在技术和生态上的完善。然而相对国内其他主流品牌和新生品牌,其背后往往有手机厂商支撑,因此在后期的产品适配上,Rokid少了太多“抢占”的胜算。

当前,国内AR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洛图科技线上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AR四小龙”雷鸟创新、XREAL、INMO和Rokid位列前四,合计销量份额达到89.2%。但Rokid仅以不足10%的份额排在第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下AI眼镜风头正盛,从终端到资本市场,都成为关注的宠儿。相比较AR眼镜,AI眼镜由于更贴合日常佩戴的眼镜,加上有音频、拍照、AI大模型的加持,整体的体验更为新颖。

此前Meta与雷朋合作的产品的成功,足以证明市场的接受度很高。华为、小米等企业发力智能眼镜赛道,并且与手机生态做了结合。另外,字节跳动也极有可能在布局AI眼镜赛道。其已于近日完成对知名开放式耳机品牌Oladance的收购,行业普遍预测其要做AI智能眼镜。

除此之外,去年新入局的大厂魅族也在做AR智能眼镜;还有一批AR眼镜新锐厂商,诸如,INAIR、VITURE、致敬未知等。

“我觉得在最近一两年,AI眼镜的销量会比AR眼镜大,并且大很多。但是到2027年之后,AR眼镜的量会超过AI眼镜。”雷鸟创新CEO李宏伟说道。

事实上,AR在争抢落地的同时,上游产业也在加速。在最新报告中,IDC就指出,Apple Vision Pro发布后,Micro OLED屏幕成本快速下降。一位上游光学厂商的负责人也表示,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强,在一些领域的技术已经是引领者,未来在产业链上也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拿到了钱,有了更多的支持,加上产业链的迭代,终端产品的发布速度也正在加快。但在科技新知看来,对于Rokid等AR厂商来说,需要警惕的是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们已经开始争抢用户的眼睛,虽然没有AR产品,但关键在于AI产品能够更简单地教育用户,当AR眼镜成熟后这些巨头品牌可以顺其自然推出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接受度也更高。

毋庸置疑,AR行业的增速快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共同推动AR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展望未来,就像新能源车市场一样,如果手机厂商开始下场,说明这个赛道爆发了。只是到那一天,以Rokid为代表的“小微”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

原文标题 : 内容生态短缺,Rokid AR眼镜面临市场淘汰赛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可穿戴设备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