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沉睡的巨龙 可穿戴设备如何改变世界?
在今年一月份的CES上,众多研究所和从业者都认为今年将是可穿戴设备的井喷期。
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根据Canalys的调查研究,相较于去年同期,智能手环(包括智能手表)今年上半年的出货量在实现了684%的高速增长,并且势头不减。IDC预测今年智能手环的销量将会达到1900万个,这个数字是去年的3倍。
与此同时,科技巨头们在可穿戴领域也是动作频频,苹果将于明年发布的AppleWatch,通用版本GoogleGlass的发售,Facebook收购OculusVR(一款为电子游戏设计的头戴式虚拟现实显示器)等等。面对可穿戴设备,这个快速增长的蓝海市场,无论是思科还是三星,哪怕是Will i am(黑眼豆豆主唱)都等着分一杯羹。
然而,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迅猛增长,人们对于产品设计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硬件厂商并没有认真地对待他们的产品,千篇一律的造型,狭隘的设计思想,都让人感到乏味。而且大多数的报道都集中在一些简单的智能手环,例如:Fitbit和Jawbone Up。如此苍白无力的数据在与其他科技产品相对比的时候总显得黯然失色。
截止到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将会达到1.12亿,然而,这个数字与智能手机2013年10亿级别的出货量相比只能算是沧海一粟,跟智能手机2018年预测20亿的出货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笔记本电脑,增长速度也比可穿戴设备快很多。Gartner预测在未来的四年中可穿戴设备将会增长到2290万。
然而,当在从更高的层面看待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时,我们会发现隐藏在不温不火的数据后面的其实是一头沉睡的巨龙。可穿戴技术绝不会昙花一现,它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步器,心率监控器,或者仅仅作为手机的一个附属品。可穿戴技术最终的目标将人体生命体征数据化。隐藏在屏幕后面的是遍及全球各地的研发中心,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人们正在不断地改进可穿戴设备,来完成人体体征数据化的革命。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实现?面对如今大而不当和边缘化的智能手表、手环,我们应该如何过渡到未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

最新活动更多
推荐专题
- 1 AI眼镜赛道分化;2025年中国市场总销量预计增长188.5%
- 2 影石全景相机,谁是盈利最强企业?
- 3 「百镜大战」,三大产品形态之争
- 4 VR眼镜销量下滑,AI眼镜月活暴增4倍,Meta公司眼镜业务冰火两重天
- 5 抖音Live,字节「AI眼镜」的大杀器
- 6 苹果Vision Pro还能撑多久,库克或押宝智能眼镜,下一代产品最早年底亮相
- 7 I/O 2025:谷歌AI眼镜来袭,Android XR全面融合AI
- 8 Ray-Ban Meta迎来全面升级,占六成市占率的Meta加速布局AI智能眼镜
- 9 Apple Watch SE 3爆料来袭,一起瞧瞧有哪些新亮点!
- 10 入局AI眼镜赛道,留给小厂们的时间不多了?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