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电影:肩负着3D未完成的使命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VR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画面的冲击,还是全新的观感体验和媒介艺术。时刻身处在电影情节里,这是VR电影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当你在观看VR电影时,身边的不再是观众,而是电影情节里的人物;脚下不再是影院的地板,而是浩海星海或飞沙黄土;甚至可以自由地探寻周遭环境,自己当一回电影主角。
目前,国外传统电影制片厂与科技巨头已经纷纷布局,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派拉蒙、索尼、环球影业和迪士尼“制片六巨”头均已推出各自的VR影视成品,Oculus、Google和三星也搭建了自己的VR视频平台,全力以赴VR电影大概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在国内,VR电影的发展也不曾怠慢。前有贾樟柯、张艺谋两位名导布局VR电影内容制作,后有三部国产VR影像成品入围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VR电影竞赛单元,还有国美旗下的全球首家专业VR影院在北京开业、万达跨界于美国投建VR电影影院,中国VR电影产业与国外在同一起跑线出发,渐有领跑之势。
入围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三部国产VR影视(图片来源:官方宣传海报)
图片来源:国美官微
VR电影的冷思考
在资本的簇拥下,“VR元年”的口号被延续了三年,VR电影也因此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这与VR产业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然而,2017年下半年后,VR产业迅速“退烧”,VR电影也进入了冷思考阶段。
首先是电影内容的转变。VR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是新奇感,但对制片者来说是一种“灾难”。在全景的环境中,影视基本概念“帧”不复存在,导演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主导情节、叙事抒情。这导致了如今的VR电影更像宣传片或体验影像,观众宁愿自我摸索,也不再去观赏其中故事情节。因此,在高度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吸引观众走入故事情节,这对VR电影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是设备方面的限制。俗话说“好马配好鞍”,VR电影仍然面临着价格昂贵的问题,低端硬件体验差,高端硬件消费没条件。所以,在VR成本高这一短板仍未解决之前,VR电影势必只有小部分人能看到,这小部分人要么属于极客,要么是偏二次元的深度用户。综合起来他们最大特征,就是“人民币玩家”,消费得起VR设备,也乐于在影视娱乐上大笔消费。
最后是拍摄技术的困境。相比传统电影的人海拍摄战术,VR游戏的计算机三维设计,VR电影的制作过程更繁琐、更高消耗。最基本的一点,360°的电影环境内,如何将设备、灯光和工作人员全部隐藏,不出现在镜头里,把有变无,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电影产业一直与科技“并肩前行”,VR电影的未来趋势也不会被改变。预计至少还需要五年时间,VR电影将全面进入我们的生活。倘若想提前尝鲜,也可以趁这个春节去VR影院体验体验。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