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近期十大最具创意性可穿戴设备产品
5、隐形的Android Wear
你有一个长长的购物清单,清单里的每一个条目都分布在超市的不同货架上。你需要从三楼“扫荡”到一楼,然后再排队结账、开车回家。
在这个购物过程中,你很有可能会无法记全要买的所有东西,于是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掏出手机查看购物清单;你很有可能会“走弯路”,下了楼才发现接下来要买的东西其实就在上楼;你还很有可能不得不在收银台大排长队等付款。
再试想一下同一场景下的另一种更加智能化的流程。你从超市的三楼下到二楼,智能手表提示你在这一层你需要买什么东西、你该怎么经过货架才能实现最小路径、商品在货架上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最后,你通过NFC或二维码扫描条形码和确认支付。
上述的产品设计来自于Google在IxDC上所设立的工作坊——没错,这是一个为Android Wear设计的应用原型(下图)。
“可穿戴设备需要理解使用场景(context)。如果你只是复制过去设备上那套操作界面,是不会成功的。”工作坊的主讲人,Android Wear核心设计师Alex Faaborg说,“你要减少界面操作的滑动次数,并试着去预测人们当下需要的信息。”
这便是Google看待智能手表和手机最大的区别:
在手机上,你与之交互的是一个个的应用软件(Apps),用户通过点击等动作来操作它们,并且,由于这些应用分布在同一块屏幕下,所以往往会让人们在打开手机后,不自觉地迷失在这块屏幕上——例如,当你收到一条短信提醒时,掏出手机,却看起了微信……
而在手表上,Google让它成为一个纵向排列的“信息流”载体,在狭小的屏幕上也能一目了然,而人们通过简单滑动这样的微交互(micro interaction)和语音命令(voice action)就能完成对信息的处理。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
“Android Wear想帮助用户迅速回到现实”,这是Android Wear团队的创始成员梁宇凌在由PingWest举办的PingTalk活动上所说的一句话,我想它能很好阐述Android Wear的设计理念。
例如,以往在手机上,一个跑者想在跑步时聆听音乐,那么他可能需要打开一个音乐App,选择播放列表,点击播放。而一个运行在Android Wear上的第三方音乐服务,可以根据时间(如果你每天都在这个时间段跑步)、传感器判断出的你的身体状态,来“猜测”出你又开始跑步了——然后便自动打开音乐列表,根据你的收听记录,播放你喜欢的音乐。
实际上,“隐形”还包含另一个层面的含义:不要去为可穿戴计算设备添加“过量”的功能——也许你的手环只能用来收集人体数据、你的手表就是个信息流载体、你的智能眼镜就是“另一块屏幕”……它们只做最擅长的工作,只“出现”在最合理的使用场景下,不寄望于“越俎代庖”。这意味着,在目前,手机依然是汇集数据、核心运算和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最核心设备,而可穿戴设备的设计者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成为人体,或者说,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摩托罗拉的“电子文身”,它是一个超薄电路,一个贴在人体皮肤上的“身份证明”,让你能和其他的设备发生交互。虽然技术上还不成熟,但电子文身受到关注的原因很简单,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与人体相伴,并且几乎没有的感觉和外观影响,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它是隐形的。
另一个例子是现在可穿戴计算设备外形上的设计趋势:无论是三星、LG还是摩托罗拉,这几款最先搭载Android Wear的智能腕表,在外观上,都要更接近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手表”;而包括CuffLinc、Kovert这样的设计团队,都在致力于让可穿戴计算设备变得更像珠宝,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怎么把我们的衣服、腰带这些日夜与我们相伴的产品变得“智能”起来……也就是说,在外形上,可穿戴计算设备正在回归那些我们熟悉的器物,而不是徒添一个突兀的“外设”——谁说衣服、首饰和手表不是人体的一部分呢?它们都是隐形的。

最新活动更多
推荐专题
- 1 智能眼镜的AI化进程加快;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销量将增长139%
- 2 入局百亿美元市场,成功抢跑Meta 这款国产AI运动眼镜能成功吗?
- 3 大厂疯抢第二季!小米、百度、中国电信等近十款AI眼镜产品或扎堆发布
- 4 回顾MWC2025:主旋律依旧是AI概念推动下的AI眼镜
- 5 Meta发布AI新眼镜!疯狂堆料,真能「读懂世界」了?
- 6 AI眼镜未至,小米“加码”AI耳机
- 7 逛完横岗眼镜城与华强北,看到「千亿智能眼镜产业」另一个现象
- 8 年报 | 2024年中国耳机耳麦市场销量2.18亿副,涨7.6%
- 9 小米AI眼镜还在酝酿,“百镜大战”的投资机会却已浮现
- 10 珠海跑出超级隐形冠军:年入30亿,全国第一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