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表,向死无生
挟手环之威,2019年末,小米终于来到了智能手表行业的餐桌上。雷军表示,小米智能手表不是大号的手环,而是手腕上的智能手机。
从功能来看,小米手表确实称得上“手腕上的智能手机”——可以独立打电话、上网,支持安装App,集成全能小爱同学,同时还具备运动检测、健康追踪等功能。总之,大部分智能手表所需要的功能,小米手表全都具备。
不过,一如奥卡姆剃刀原则,设计大师Charles Eames也曾说过:“达成完美之时,并非是无以增添任何东西,而是无可去除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一款好的产品或一个好的设计,功能的多寡不能作为优秀与否的考量。事实上,从当下的市场反馈来看,小米手表的众多功能似乎正在反噬这款设备的匠心,在众多的功能中,小米手表失焦了。
出师不利滑铁卢
尽管小米在小米手环上取得了十分成功的可穿戴设备制造经验,但是小米手表发售之后还是出现了十分可怕的恶评浪潮。
以京东为例,小米手表下有9000多条评价,好评度只有85%,也就是说有近1500人打了差评。无独有偶,小米商城下的小米手表评论,也只有84.8%的好评度。
根据我自己的使用,即使我们剔除电商平台差评普遍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单从产品与交互考虑,小米手表依然不是一款出色的产品。
从形态来看,即使我们认可小米手表为了显示更多内容不得不采用类似Apple Watch的机身设计,但是小米手表却丝毫没有借鉴到Apple Watch的精致感。
据小米手表官方介绍,它的厚度为12.3mm,而Apple Watch 5的厚度仅为10.74 毫米,再加上Apple Watch 5的屏幕采用了大弧度手边的设计,冬天穿厚衣服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明显小米手环更占空间,会让紧致的袖口显得鼓鼓囊囊。
软件层面,虽然小米手表支持NFC,但是在模拟门禁卡的时候,需要手机支持NFC才能让小米手表获取门禁卡信息。要知道,大部分人购买支持NFC的手表,就是因为手机没有NFC功能。在模拟门禁卡上,小米手表让用户陷入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而反观小米手环4,却可以做到直接与门禁卡触碰模拟门禁卡。显然,小米在NFC上有着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制造经验,但是在更先进的手表上却舍弃了这一点,如此神操作确实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此外,小米手表在发布会上一直强调可以直接语言滴滴打车,但是实际体验下来就可以发现,小米手表一定要在手机旁边才能实现此功能。那么问题来了,我的手机都拿在手中了,还有什么理由使用小米手表打车呢?
在智能手表更重要的应用通知上,小米手表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以Apple Watch为例,当iOS手机上出现微信通知的时候,Apple Watch会立即弹出该通知。而小米手表则需要用户手动打开小米手表的通知栏查看。
考虑到我们一天中打开手机的大部分时候都是查看通知,而大部分通知又是不需要处理的信息类通知,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可以推送通知的智能手表,无疑可以极大减轻我们的信息负载强度,而小米手表在这方面对用户的帮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小米手表,定位错误?
功能太多导致了产品没有重点的失焦,是小米手表的浮在面上的问题,也是人人都可以发现,可以去吐槽的问题。然而,当我们将小米手表与竞品比较就会发现,导致小米手表出现这些问题的问题,是缘于品牌在战略层面上过于庞杂的野心。
数据溢出会导致程序崩溃,野心溢出则会让产品变得不再纯粹,成了非牛非马的四不像。
正如开头所言,雷军宣称小米手表是“手腕上的智能手机”,并且小米手表在功能上也一直往智能手机的方向靠拢。但这就涉及到一个悖论:既然消费者已经有了一个智能手机,为什么还要购买一个屏幕只有1.78英寸的手表(手机)?
这时候,我们再反观苹果的Apple Watch与华为的Watch GT,就能察觉到小米手表的问题所在。
苹果在2014年推出Apple Watch是仅将其当做奢侈品或装饰品来售卖,比如当年的Apple Watch Edition最贵竟然卖到了126800元。而随着苹果的产品策略逐渐清晰,Apple Watch 2开始,健康就逐渐成为了这款设备的主旋律。
在2018年Apple Watch 4发布会上,苹果更是宣称Apple Watch是消费者的“健康的终极守卫者”。
除了健康、健身,在基础功能上,苹果也将Apple Watch定位为iPhone功能的延伸,比如我们可以通过Apple Watch远程控制iPhone拍照、通过Apple Watch进行简短的微信语音回复等等。
而华为Watch GT虽然功能没有Apple Watch丰富,但是由于采用了低功耗的处理器,却可以带来以周为单位的续航水平。再加上专注于“运动”与“看时间”,也让华为Watch GT收获了不俗的使用体验。
这时候,我们再反观小米企图让小米手表成为“手腕上的智能手机”的理念,就能看出小米手表的问题所在——方向错了,跑得越快就离目的地越远。
并且小米手表在设计之初在功能上就与智能手机高度重叠,这与苹果、华为让智能手表成为智能手机功能的延伸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而结合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既然有了智能手机,很明显用户需要的就是一个智能手机不方便覆盖的场景,而不是在手表上复制手机已经可以实现的操作。确实,重复发明轮子是一件不够聪明的事情,小米手表无疑就是在重复这一过程。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到底在哪?
据IDC发布的《2019年Q2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Q2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307万台,同比增长34.3%。智能可穿戴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因此,当手机市场在逐渐萎缩的时候,可穿戴市场必然成为了手机厂商们所关注的一大重点。然而,大部分厂商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或许都与小米类似,都属于盲人摸象,为用户强行创造需求,并没有体现产品该有的全局视野。
其实,小米手表众多功能之一的IoT中控,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小米2019年Q3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达到了2.1亿台,同比增长62.0%。
面对如此繁多的IoT设备,必然需要一个集权式的中控进行全局的控制,目前小米让小米手机、小米电视承载了这个中控的功能。然而这两个设备又有些问题难以攻克,比如手机仅适合私密场景下使用,与客厅相悖;电视又只能固定位置,不能面面俱到。
而小米手表就巧妙地避开了这些问题,如果家庭成员均拥有小米手表,那么这些小米手表的数据互通,就兼具了开放与可移动的问题,成为理想的IoT控制中枢。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想的更科幻一点,根据“可穿戴设备之父”阿莱克斯?彭特兰的观点,可穿戴的未来可以与社交深度结合。
类似《阿凡达》中的阿凡达人可以通过辫子和动物进行无声交流,当可穿戴设备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我们人类也许可以通过佩戴特殊的可穿戴设备进行无声的沟通——要知道一个正常人正常说话的语速仅为每分钟100~200个字,这对比“三体人”心电感应瞬间交换信息的效率可相差太多了。
比如,在相亲的时候,与其与完全不认识的人大谈特谈3个小时,倒不如花3分钟交换下可量化的数据,如此一来即可瞬间知道对方对自己是否感兴趣。
相信随着可穿戴设备在社交上的应用,整个人类的生活、工作效率也将会迎来一次大的技术飞跃。当然了,在现在这个技术节点谈这些科幻还是有些遥远。
说回小米手表,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没有处理好产品的定位问题——并没有吸取Apple Watch、华为Watch GT,甚至自己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产品小米手环的先进经验,而是希望通过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的“手腕上的智能手机”来博得用户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明明手里握有AIoT这么好的一张牌,小米却没有借小米手表形成强有力的联动,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希望下一代的小米手表能有让人满意的表现。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