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群雄争霸 初创公司如何立足?
从智能手机的风靡开始,全球似乎进入了全面智能化的新时代。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纷纷涌现,其中的可穿戴设备更是吸引了三星和苹果这样的重量级玩家。那么在群雄争霸的市场上,初创公司该如何立足呢?
研究报告表明,今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突破1140万台,几乎是2014年同期380万的三倍。第二季可穿戴设备的总出货量为1810万,与去年同期的560万相比大幅增长223.2%。预计到2018年,全球可穿戴硬件市场可能会达到126亿美元。从这些资讯中不难发现,可穿戴设备市场不仅在当前的形式非常喜人,同时也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只不过,能担当可穿戴电子市场发展领头羊的重量级企业至今还没有出现。
回想当初,是谷歌用Google Glass引发了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关注,不过由于高昂的售价以及欠佳的使用体验让第一代Google Glass饱受争议。后来三星推出Galaxy Gear,摩托罗拉发布Moto 360,但都销量平平。最后当业界将期望的目光聚焦在苹果Apple Watch上之时,得到的结果却同样是不温不火的一片风平浪静。
Apple Watch和Google Glass都是可穿戴设备产业的一个典型借鉴。寻找可穿戴设备产品失败的原因和发掘用户粘性,都成为了厂商们目前争相破解的难题。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报告称,约1/3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会在购买6个月内停止使用。而要探究为何用户粘性如此之低,可能还需要从产品出发,倒回去看制造、测试、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这是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可穿戴设备不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刚需,最直白的理由还是消费者不需要这样的产品或者产品的体验不佳。产品的体验又可以分为佩戴体验和使用体验,佩戴体验往往与使用的材料和生产的流程息息相关,这在设计以及制造过程中可以得到较好的优化。而使用体验则关系到测试、设计、现有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直接运用手机芯片、为兼顾便携性而采用的小容量电池以及小尺寸的屏幕、传统传感器的简单堆叠等都是造成可穿戴设备使用体验不佳的主要原因。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如果能够在设计之初选择最适合的产业链合作伙伴,严格把控生产过程,做好产品的最终测试,将有助于初创公司能够打造出成功的可穿戴产品。
不过,初创公司在面对与供应链的合作的时候,从芯片、屏幕、无线通信、传感器这些关键元器件到生产制造,再到一款合适的APP和云服务,初创公司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好消息是在2015年9月15号至16号举办的“OFweek 2015中国可穿戴在线展会(夏季)”上,来自整个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包括全球领先的可穿戴式处理器和低功耗技术厂商君正、专注智能语音交互的思必驰、专业VR头戴式眼镜EMAX、立志成为全国最大的智能穿戴公司的果壳电子以及顶级工业设计公司洛可可等都将于在线展会中展示最新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线展会技术日臻完善,打破了传统展会对场地和成本的制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此次的“OFweek 2015中国可穿戴在线展会(夏季)”分为四大展区,即核心技术与硬件产业链展区、软件与服务展区、最新成果与热点展区、渠道展区,将汇聚来自整个产业链不同领域的更热、更新以及更有创意的产品,有效地帮助可穿戴从业者审时度势,更好地了解整个可穿戴产业链条,寻求产品突破。期待您的参与!

最新活动更多
推荐专题
- 1 智能眼镜的AI化进程加快;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销量将增长139%
- 2 入局百亿美元市场,成功抢跑Meta 这款国产AI运动眼镜能成功吗?
- 3 回顾MWC2025:主旋律依旧是AI概念推动下的AI眼镜
- 4 大厂疯抢第二季!小米、百度、中国电信等近十款AI眼镜产品或扎堆发布
- 5 蓝思与灵伴科技(Rokid)联手布局!
- 6 AI眼镜未至,小米“加码”AI耳机
- 7 Meta发布AI新眼镜!疯狂堆料,真能「读懂世界」了?
- 8 逛完横岗眼镜城与华强北,看到「千亿智能眼镜产业」另一个现象
- 9 年报 | 2024年中国耳机耳麦市场销量2.18亿副,涨7.6%
- 10 珠海跑出超级隐形冠军:年入30亿,全国第一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