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技术:
MCU/处理器 IP/EDA 封装/测试 电池/电源管理/驱动 传感/识别 显示/触控 声学/模组 OS/软件/算法 VR/AR 人机交互 通信 云服务/大数据 +
安全/隐私 材料/工艺/制造 工业设计 检测/认证 其它
产品:
智能手环 智能手表 智能眼镜 智能头盔 智能耳机 智能首饰 智能服装 智能腰带 智能手套/鞋袜 手持设备
应用:
医疗 运动/健身 娱乐 定位/安全 信息资讯 工业/军用 其它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市场监管总局发力,五成降噪耳机检测不达标

2021-07-19 13:50
我的极刻
关注

市场监管总局发力,降噪耳机不降噪值得关注

7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门针对主动降噪耳机进行了风险监测,得到的结果着实令用户们大吃一惊。

市场监管总局挑选了47企业生产的60副、价格区间在2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国产品牌20副,国外品牌40副)的市售主动降噪耳机产品进行监测,结果有一半的主动降噪耳机在实际降噪性能方面与标称不符。

在这次的检测中,市场监管总局对主动降噪耳机的最大声压级、主动降噪量和综合降噪量进行了测试,而问题就主要集中在主动降噪量这一点上。

根据检测结果,一些厂家的主动降噪耳机其主动降噪量与标称严重不符,甚至有几乎完全不能主动降噪的产品存在。

在上述的新闻画面中,被测的这款耳机在低频段的噪音折线与环境噪音几乎完全重合,这代表它的主动降噪能力几乎为零,而低频段噪音恰好是主动降噪耳机最主要的降噪频段,常见的引擎轰鸣声、列车噪音等都在这个频段。

除了主动降噪能力的缺失,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部分耳机左右耳降噪量不同。

在这次检测中,有些主动降噪耳机的左右耳降噪量差值甚至达到了7分贝,在使用中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适感。

主动降噪耳机不降噪,会造成哪些恶果?

其实,就小黑的感受来说,选择主动降噪耳机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用在忍受地铁上嘈杂的环境,更不必为了掩盖环境噪音而调高音量。

或许对很多用户而言,主动降噪耳机的作用基本上也正是这些:一来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音乐效果,二来可以间接保护自己的耳朵。

根据相关研究,一天处于80分贝环境下8小时左右,就会在短时间内损伤听力。即便处于这一环境下不足8小时,日积月累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因此,一款标注能“主动降噪”,却无法做到主动降噪的耳机,能引发的恶果绝不只是享受不到纯净的音乐,更重要的还是听力损伤。

▲ 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容易丧失听力

这是因为用户以为自己的“主动降噪”耳机未能降噪是因为耳机音量太小导致的,为了遮掩环境噪音或获得较好的收听体验,会不断调高音量,当音量超过一定标准时,就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并且,噪音导致的听力损伤是不可逆的。

在市场监管总局给出的结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部分主动降噪耳机未能提供主动降噪的原因。

简单来说,主动降噪耳机的降噪原理,是通过耳机的麦克风感受环境噪音,并通过耳机播放出相应的反向声波,来抵消噪音。

为了更好地监测环境噪音,相应的算法、芯片就非常重要了。

但正是因为部分小企业缺乏算法等相应的技术水平,因此用被动降噪(简单地说就是用东西堵住耳朵)等伪装成主动降噪耳机,不仅显得企业“高大上”,也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利润。

此外,行业工程师也给出了左右耳降噪能力不一致的原因:依旧是那些较小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使用了质量一致性较差的降噪芯片等元器件,最终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拒主动降噪耳机于千里。虽然在相关新闻中并没有提及具体哪些企业生产的主动降噪耳机有问题,但通过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于算法、元器件质量造成的。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技术实力较弱。因此,在正规商家购买大品牌生产的主动降噪耳机,就可以尽量避免伤害自己的听力了。

图源:央视质量报告节目截图、苹果官网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可穿戴设备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